【中国教育报】李爱民、马海泉:科教融合高校必须解决的时代命题

来源: 时间:2012-10-29 作者: 阅读次数: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生前曾多次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什么是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培养模式,怎样建立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培养模式,成为解答“钱学森之问”的关键,并引起了许多争议,也出现了许多“药方”。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出在高等教育思想和理念上,特别是出在“教学、科研两张皮”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上。
 
  
科教融合体现高校教育理念的转变
 
  
从某种意义上讲,“科教融合”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更深层次的改革和创新。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高等教育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规模非常薄弱,大学基本上是教学型大学,教师基本上是教学型教师。如今,大学科学研究的能力、水平和规模有了跨跃式发展,仅从科研经费上看,许多高校突破了“亿元”,个别学校甚至达到几十亿人民币。高校科学研究资源的增强,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是高校人才培养最大的潜在资源。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如何转化并丰富人才培养资源?
 
  
教学、科研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但在现代大学范围内,二者却是可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原因如下:一是学术性,科研活动的学术性没有任何争议,大学教学活动的本质也是一种学术,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则是大学重要的学术创新活动;二是成果性,科学研究的成果是明显的,可以用量化的指标去衡量和评价,但如果二者分离,教学成果就很难评价;三是育人性,二者都有育人的功能,虽在人才培养作用、形式和规律上有很大区别,但能相互转化、融合,且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并不以单一形态出现。
 
  
科教分离阻碍创新人才培养
 
  
从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和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看,个性化培养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流趋势,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无法满足高校个性化的培养需求。高校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一切工作重点必须围绕人才培养展开,科学研究也不应例外。然而,我国大学科研能力的增强、水平的提高,并没有直接引起高等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在教育思想的顶层,仍然是将教育看成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活动,“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的观点仍然起着主导作用。科教分离的现状已经成为困扰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障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国家需求和评价体制驱动下,高校和教师纷纷把申报各类竞争性科研课题和科研经费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高校科研工作突飞猛进。以广东省高校科研经费增长为例,2011年,全省普通高校拨入的科研经费达49.12亿元,比1999年增长了12倍。有些学校近年新进的师资5年之内几乎每人都承担了省部级以上的各类纵向科研项目,大学和大学教师都转到了“认认真真”搞科研上。结果,大学教学中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教师在不断追求、关注、进入最新科技发展的前沿,但在课堂上又不得不去讲那些旧知识,缺少教学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因而没有积极性,只能应付教学。另一方面,大学生接触最新科技前沿的机会大大增加,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往往落后于实际,大学生交费上学、不包分配,但在学习上缺少自主权和选择权。这不仅严重挫伤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违高等教育公平。以科教融合的理念引导大学人才培养工作,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有裨益。
 
  
科教融合优化高校人才培养资源
 
  
19世纪初期洪堡创立柏林大学并提出了“大学教学必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这一原则,确立了科研在大学的合法存在。大学科研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这是大学与一般教育机构的不同之处。但是随着社会对大学科研成果利益诉求的扩大,教学与科研分离的现象逐渐呈现出来,这在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转型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很多大学教师为了科研业绩,对待教学工作不够认真,科研能力提升了,但心思没放在教学上,课堂教学水平得不到保证。
 
  
科研与教学的融合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来支撑。大学的科学研究必须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准之后,才能真正实现与教学的自觉融合。近年来,我国大学已经意识到科研与教学分离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着手解决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之间的问题,《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1计划”等,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都明确提出高校要改进科学研究评价办法,建立以科研对人才培养的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这一切,都为高水平大学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紧密融合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
 
  
实现科教融合,要解决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融合,更多地研究高校科学研究育人规律和形式、特点,用科教融合的理念整体优化高校人才培养资源,重新设计基于大学教师“科研与教学融合”的教师聘任、发展与评价体系,鼓励大学教师结合研究领域和课题开出丰富多彩的新课程,用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及发展趋势教育学生,使得科学研究更好地与人才培养、自由探索和知识创新相结合,全面推动高等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作者分别系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中国高校科技》杂志执行总编)